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我们的系列科普宣教活动正在进行中。
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老年性听力损失问题日益凸显。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 65 岁以上人群中,约三分之一受听力损失影响。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听力残疾总人数超 2000 万,且该数据随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攀升。在生活里,众多老人听力出现问题时,最初表现常为听不清。这一普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生理与病理因素。
生理结构内耳的衰老变化
内耳的耳蜗,宛如一座精巧的天然音乐厅,内部布满听觉毛细胞。这些毛细胞像勤劳的信号转换员,将外界声音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解读。然而,岁月不饶人,步入老年,毛细胞开始“力不从心”,逐渐受损、凋亡,如同音乐厅部分乐器琴弦断裂,声音“演奏”不再完美。高频声音对毛细胞依赖程度更高,所以老人最先察觉高频声音听不清,像女性和孩子尖细嗓音、清脆鸟鸣声,或是电话铃声等。
血管系统变化,养分输送的“交通危机”
人体血管如同城市交通网络,为各器官输送营养与氧气。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硬化、狭窄,内耳供血受影响。内耳细胞因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功能衰退。好比工厂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质量下降。听觉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听力逐渐下降,最初常表现为对细微、复杂声音听辨困难。
听觉神经功能衰退,信号传递的“受阻困境”
听觉神经是声音信号从内耳传至大脑的“信息高速公路”。随着年龄增加,神经纤维退变,髓鞘变薄。这如同高速公路破损、堵塞,声音信号传输中丢失、延迟。大脑接收的声音信息不完整、不准确,老人便感觉听不清,尤其在嘈杂环境中,各种声音相互干扰,听清更加困难。
长期噪音暴露,积累的“听力创伤”
年轻时,很多人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如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城市交通喧嚣。这些噪音日积月累,对内耳造成慢性伤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修复能力降低,早年积累的损伤显现,听力下降以听不清形式表现出来。
干预措施与保护技巧
1. 定期听力检查:建议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佩戴助听器:当听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应在专业听力师指导下,选择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提升听力质量。
3.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食物,适度锻炼,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持内耳健康。
4. 减少噪音接触:尽量避免前往噪音大的场所,如无法避免,可佩戴耳塞等防护工具。
老年性听力下降起始于“听不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老人听力健康。
若发现家中老人出现听不清情况,应及时联系专业的听力师。早发现、早干预,帮助老人留住清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