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听力下降大多从高频下降开始???

来源:本站日期:2025-04-24 08:04:25 浏览:10

警惕!高频听力下降的危害


高频听力下降指的是对高频率(2kHz-8kHz范围内)的声音辨识能力下降。通常会觉得别人讲话不够大声说得不清楚,常常不易察觉是自己听力下降。


典型表现


1、听得到但听不清

高频听力下降通常表现为听到对方的声音但听不清楚讲什么内容,需要对方多次复述,在嘈杂环境下更为明显。


2、高频音节词听不到或听错

分布在高频区域的音节如林氏六音里的“s、sh”以及“x、c”等音容易听错辨别不清;西瓜会听错为丝瓜,鸟叫声听不到等。


高频听损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耳蜗的毛细胞受损:耳蜗的外形似蜗牛,呈螺旋状。

耳蜗基底膜上不同区域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蜗底感受高频蜗顶感受低频,不论是高频声还是低频声,传播途径均需通过蜗底周基底膜的振动自下而上传播,故感受高频的基底膜相对容易疲劳


2、噪音影响

持续暴露在85dB以上的噪声中可能会造成噪声性聋;个体差异大,一般来说每天暴露于噪声中的时间越长,损伤越重

早期为很典型的4kHz呈“v”型下降,后期影响到2kHz-8k Hz频率甚至全频段。


3、年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器官开始衰老退化,双耳听力渐进性下降,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老年性聋”,早期以高频下降为主


4、药物影响

耳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肿瘤药物(顺铂)、利尿剂呋塞米等等。

早期双侧高频听力损失,对低中频影响不大,听力图多为陡降型



治疗及听力干预


高频听力损失通常是不可逆转的,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多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使用扩张内耳血管的药物、溶栓药物、营养神经的药物及糖皮质激素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治疗后仍未达到实用听力者,视情况可考虑佩戴助听器



如何预防高频听力下降


1、做好噪声下防护措施

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必须使用耳塞、耳罩、防护帽等防护用具,定期做听力检查。


2、严格掌握各种致聋药物的适应症

65岁以上老年人、孕妇、婴儿、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家族中有过中毒史等慎/忌用耳毒性药物。如需服用,剂量必须个体化,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3、定期做听力检查

定期进行听力测试,尤其是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的人群。如果发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4、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镁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绿叶蔬菜,有助于保护听力。吸烟和过量饮酒可能损害内耳血管,进而影响听力。



对于听力下降,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对于听力不可逆的现象,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时佩戴助听器。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