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助听器戴上就摘不下来,会不会越戴越聋?”还有人疑惑“助听器每天要戴够8小时才有效吗?”
关于助听器佩戴时长,有人因担心“依赖”而拒绝使用,有人却因全天佩戴引发头痛、耳胀。
如何科学规划佩戴时间?过度依赖真的存在吗?今天我们聊一聊。
要科学分阶段增加佩戴时长
助听器并非普通耳机,需遵循 “渐进式适应”原则,尤其是初次佩戴者:
第1周:每天1-2小时,先在安静环境(如家中)适应,逐步增加至3小时。
第2周:延长至4-5小时,尝试社交(如与家人对话)。
第3周:佩戴6-8小时,可进入嘈杂环境(如超市),每2小时可摘机休息15分钟。
1个月后:根据舒适度全天佩戴,但需避免睡眠时使用。
所谓过度依赖的真相:是“离不开”还是“用得好”?
许多人误以为“离不开助听器=过度依赖”,实则是概念混淆。如同近视者依赖眼镜,助听器是听力补偿的必需工具,能帮助您听得更好。
真正风险来自错误使用,而非依赖本身,比如长期佩戴不摘下易引发耳道潮湿、真菌感染(尤其老年人)。部分用户全天依赖最大音量,导致残余听力敏感度降低。
四个信号提示“该摘机了”
1、耳道胀痛/瘙痒:可能因耳模尺寸不符或耳垢堆积。
2、持续耳鸣加重:助听器放大参数需调整。
3、头痛或注意力涣散:大脑尚未适应声音负荷,应缩短单次佩戴时间。
4、设备发烫/杂音:立即停用并送修,避免电路故障损伤听力。
合理佩戴+听觉训练
助听器像双腿,而非轮椅——它帮助听觉系统重新“走路”,而非替代功能。科学的佩戴配合听觉训练(如听读练习)可让聆听体验越来越好。
有研究指出,每天佩戴≥8小时的用户一段时间后的言语识别率比偶尔佩戴者高。
其实助听器的“使用时长”没有标准答案,核心在于匹配听力需求与身体反馈。与其纠结“依赖”,不如专注“科学适配”——让设备成为重建有声世界的桥梁,而非束缚身心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