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空窗期”会发生什么
“听不清了,但是也还能听见,以后完全听不到了再说”。此种观念需加以纠正,要知道大多数听力下降具有不可逆性。更为严重的是,此过程中,大脑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适应性变化,即“听觉剥夺效应”,研究表明[1]早期听觉剥夺会对个体听觉中枢功能造成根本上的改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初级听皮层(A1)结构和功能退化,二是初级听皮层与次级听皮层(A2)之间功能连接减弱,三是听觉皮层出现跨通道功能重组。
听觉剥夺引起变化 人耳的听力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它能够将外界的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但是如果听不到的这种空窗期太长,大脑听觉皮层就会退化,甚至被别的比如视觉皮层所占用,影响到声刺激的意识、处理和分析。表现就是,言语分辨率下降,即使听到了也听不懂。比如老年人如果经历长期的听力空窗期,不仅会导致中枢听觉通路的病理变化,还会影响不直接参与听觉刺激相关的大脑区域发生一些变化[2],与认知功能、认知障碍以及痴呆相关联,导致社会参与度下降及生活质量滑坡。
听力重建后能恢复吗 在经历听力空窗期后,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干预措施能够恢复对声音刺激的接收能力,激活相对应皮层中的神经元会重新建立起正常的功能连接。然而,[1]对于言语识别能力较差的重建者而言,即便进行了有效的听力干预,其听皮层的功能状态与正常个体相比仍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如何尽量避免空窗期 由此看来,尽量不要产生听力的“空窗期”,为了避免造成听觉功能退化,尽早干预不可少。比如如果是婴儿,听力严重需要植入人工耳蜗,但在实际植入前因月龄、体重等条件尚未达标,在此之前,建议租用助听器保持持续的听觉刺激,避免听力空窗期,耽误言语发育。而对于成人而言,听力损失亦需要及早干预,以遏制空窗期可能引发的言语识别率下降等不良影响。即便在后期进行了干预,若原本听力基础较差,仍应高度重视听觉与言语的康复训练。 你的听力空窗期是多久?一起重视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