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听力健康,乐享幸福晚年

来源:本站日期:2024-07-07 14:12:33 浏览:132

老年性听力损失

为什么要尽早干预


古人造字非常有智慧,“听”的繁体字是“聽”。将“聽”字拆分开:左侧“耳听为王”完美诠释了耳朵的重要性,右侧的“十目一心”表示善于观察,全神贯注用心倾听。不仅表达了什么是听,也表达了如何去听。

01

“聽”是一种习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在家,水龙头在滴水、风扇嗡嗡转、窗外的风雨声以及环境中的其他噪音交织在一起,让你感到有些烦躁。这些声音虽然微小,但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在无形中刺激着大脑的运行,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声音,并将它们储存到记忆中。
然而,对于听障人士来说,这些微小的声音可能难以听到。久而久之,大脑不去处理这些声音,也会逐渐忘记这些声音听上去的感觉!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听力越来越差,声音越来越听不到,大脑也越来越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人的社交能力、反应能力和生活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听障人士往往会慢慢习惯生活在一个“安静”的世界里。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 1/3 存在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75岁以上约 1/2 存在听力损失,可以说老年群体是听力障碍人群的主体,数量非常庞大。老年性听力损失,又称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指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双耳对称性、缓慢进展的、以高频听力首先受累为主的听力损失。图 A/B 分别表示男性/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听力衰退情况,男性衰退早于女性,30 多岁就出现听力衰退,且衰退程度比女性重。



02

特点

老年性听力损失有一个显著特点:听力下降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是慢慢下降的,老年人会逐渐适应这种状态:听不清、听不懂,并认为岁数大了耳背“天经地义”。

听力下降从轻度到重度,大概需要 5-10 年,很多老年人等发展到中重度,非常困难了才考虑要配助听器,通常还是在家人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强迫而来。经过 5-10 年的“闲置”,老人的大脑听觉功能和言语分辨能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简单理解就是“用进废退”。    

脑认知科学现在有了很长足的发展,过去的理论认为:大脑到成年后就不再发育,最新科学证明: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在成年后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为我们不断的重复某个新的想法,新的行动,从而发生结构的变化,这就是脑科学证明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又是双向的: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


这就可以证明,通过 5-10 年听力输入的中断或者减少,大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使老人的 言语分辨能力、理解力、大脑认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发生了很大的退化。这种情况再配助 听器会更加困难,需要重塑大脑才能重新获得正常的听觉和交流能力。

03

危害

  1. 言语交流能力下降:言语交流困难,需要很努力聆听和理解语音,久而久之,更容易感到疲劳,尤其在嘈杂或吵闹环境中

  2. 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久之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社会隔离现象。研究发现,24%的老年听力损失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异常。

  3. 认知能力下降:研究发现,老年性听力下降与认知功能减退、甚至老年痴呆的发病密切相关。阿尔兹海默症在伴有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 2 倍、3 倍和 5 倍!
  4. 避险能力下降: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如鸣笛、火警、周围人的提醒声等)的感知能力下降,同时伴随年龄增长会出现声源定位能力下降,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5. 跌倒风险大大增加:听力损失会限制老年人感知空间方位的能力,导致方向感易混乱,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6. 交流不畅引发误会:由于沟通交流障碍,常常会造成很多误解,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使患者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抑郁焦虑等。这也会造成听障人士患病后康复时间延长,免疫能力下降。


图片


04

早干预-早获益

早发现、早干预是任何疾病诊疗的金科玉律。听力损失也不例外,早诊早治有利于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通常老年性听力损失都要用到人工听觉辅助装置,比如人工耳蜗、助听器,人工耳蜗是在助听器无效的情况下,通过手术进行安装。目前

大多数听损患者都可以通过选配助听器,帮助解决听力问题。对老年人来说:如果不早发现,早干预,除了影响正常交流,久而久之还会加速大脑认知退化,提早出现老年痴呆等问题。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听不清,交流就会有困难,会产生焦虑,甚至抑郁,感觉自己被家庭和社会孤立。 

研究表明,老年人佩戴助听器可以改善整体生活质量。2019 年的一项突破性研究发现,佩戴助听器三年,痴呆症风险降低 18%,跌倒的风险降低 13%,焦虑症或抑郁症的风险降低11%。


05

自我检测小 tips

老人平时可以通过自我检测、留意日常生活的一些变化,比如说:

  • 过去常听到的鸟叫,钟表的滴答声变小了,或者根本听不见了; 

  • 电话铃声,敲门声经常会被漏听; 

  • 常常听不到别人在背后或者隔壁房间叫你; 

  • 家人抱怨你现在电视机开得太大了; 

  • 朋友同事抱怨你的现在说话声音变大了;

  • 在与别人交流时常常要求别人重复问题或说话内容;

  • 在嘈杂或者人多情况下交流有困难,听不清楚别人说话;

  • 双手掌合并在耳边做搓手的动作,看看听的怎样;

这些日常生活中听觉行为的改变都是听力损失的表现,如果观察到这些变化应当及早就医干预。
选配助听器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患者要通过测试评估-试听-调试-适应期-再调试,每年还要进行助听器保养、听力复查、微调等。因此助听器选配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选择一个专业靠谱的验配师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好的助听器使用体验。

06

维护听力健康,乐享幸福晚年

所以说持续监测听力、尽早发现并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意义非凡。2024 年 6 月 24 日-30 日是老年健康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维护听力健康,乐享幸福晚年”。关爱老人,关注听力健康!愿天下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思考

欧洲助听器制造商协会 EHIMA 最新发布的 ChinaTrak 2023 中国听力损失及助听器使用现状调研报告显示,2023 年我国助听器佩戴率从 2020 年的 10.3%下降到了 9.3%,不升反降,并且这份报告并未涵盖四、五线城市数据,因此实际佩戴率或许更低(总体 5%-7%)。
按理来说,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听损人数的增加应该会推动助听器佩戴率的提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与欧美等国高达 40%的佩戴率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国听障人士助听器的佩戴和使用呢?小编大概总结了如下几点原因:

图片


听力损失认知不足

  • 认为听力下降是自然的衰老过程,不需要额外干预

  •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听力已经下降到需要助听器的程度,认为只要别人大点声说话, 就能听见
  • 没有认识到听力损失不及时干预,会引发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交流不畅影响社交
  • 增加老年痴呆、跌倒损伤的风险

  • 听功能逐渐下降,用进废退

  • 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不了解助听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对助听器是否有效存在疑虑
图片


听力损失程度

听力损失越严重,助听器佩戴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中度听损就已经明显感觉到听力问题,应尽早选配助听器,以保护残余听力,减缓听功能退化。听力损失越严重,越难有理想的佩戴效果。

图片


助听器污名化

  • 指社会对助听器存在的一种负面看法和偏见,诸如 

  • 认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佩戴助听器

  • 佩戴助听器就代表有听力残疾

  • 对残余听力造成损伤,越戴越聋

  • 戴上它容易产生依赖,摘不掉了 

  • 助听器把所有声音都放大,听起来太吵

图片


心理因素

  • “病盲型”——没有意识到听力下降是一种疾病,或者“讳疾忌医”——不能接受自己听力下降的事实,从而无法正确的面对疾病。
  • 对助听器存在偏见,认为配戴助听器会暴露自己的听力问题,从而加重他人对自己能力下降的判断。
  • 认为佩戴助听器会让自己看起来更显老或者与众不同,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或者受到歧视,可能会影响自尊心和社交心理。
图片


年龄     

  •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是个缓慢下降的过程,听力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下降的,从轻度到中度甚至重度听损,时间跨度通常 5-10 年不等,老年人会逐渐适应这个状态。

  • 听觉功能用进废退,5-10 年的时间,听损人士在言语分辨能力、理解力、大脑认知注意力和记忆力都会发生很大的退化,听觉功能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恢复,也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助听器,这也是一些老人抵触助听器的原因之一。

图片


使用习惯

  • 认为助听器使用复杂或者不方便:例如,如何摘戴、更换电池、清洁保养、调整助听器的设置等,这些额外的操作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使用助听器是一种负担。

  • 清洁不到位:耳垢、灰尘、汗渍、油污等,都会影响助听器的使用,如果不及时清洁保养,助听器容易发生故障,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听损人士的抵触心理。

  • 不良使用习惯:不用时经常不打开电池仓、随意乱放、磕碰掉落、疏于干燥等,也容易发生故障,影响佩戴使用的积极性。

图片


验配师的因素

  • 助听器验配师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听力体验。专业验配师可以利用专业所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借助专业仪器设备进行个性化精准调试。同样的听力损失,同一款助听器,不同的验配师调试后的使用效果相差很大。验配界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言论:厂家决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验配师决定验配效果。正如大家熟知的“三分配,七分调”。

  •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助听器是二类医疗器械,需要经过专业的选配调试才能为听损人士提供优质的听觉感受。

图片


听力环境

不同的听力环境也会影响助听效果,安静的环境可能使助听器更加有效,言语清晰度也更高,而嘈杂的环境或多人对话时效果不够理想。

图片


经济条件

助听器价格因品牌、型号等因素而异,同时助听器价格不菲,对用户来说可能是较大的经济负担,可能会成为使用助听器的障碍。虽然有些助听器价格已经相对亲民,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用户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选择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助听器,可以帮助听损人士更好的利用它们。

图片


助听器

从设备本身分析,现在的助听器还“不够好” 

1. 为什么说还“不够好”?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因为好与坏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正常听力相比,助听器永远都不够好,但现有的助听技术水平是否已达到最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助听器性能做的再好,也不能和真正的人耳相提并论,只是起到辅助听觉的作用。助听器的名字非常贴切,“助听”说明它是帮助我们去“听”,就像假肢、假牙一样,无论多贵、多好都不可能和原装的一样,只能改善提升听损人士的生活质量。但是有很多用户不理解这一点,相关从业人员也没有解释清楚,甚至很多专业医生可能也缺乏了解,认为助听器戴上后马上就能听到听清楚了,效果立竿见影,其实并不是。

3. 助听器总体上可以显著改善用户的聆听感受,但是仍不可能完全达到正常听力者的水平,这也是助听器在技术层面力图攻克的难点,就是尽可能的去还原真实。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