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骨导助听设备

来源:本站日期:2024-06-19 08:07:27 浏览:145

 类感知外界的各种声音,有两种方式。声波除了通过鼓膜和听骨链传入人的内耳之外,还可通过颅骨振动传导至内耳,前者称空气传导 (简称气导),后者称骨传导 (简称骨导)。正常听力以“气导”为主,“骨导”为辅。“骨导”这种感音方式,是当前穿戴设备市场上广泛销售的骨传导耳机的理论基础。




/




     助听器(助听设备)属于一种声音放大器,能够部分或全部掩蔽耳鸣。尽管助听器不能从本质上治疗耳鸣,但对于缓解耳鸣症状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辅助治疗措施。对于听障人士,不同类别的听力损失都有其适合的干预方案。市面上常见的助听设备为气导助听器。而某些致聋疾病,如反复发作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耳硬化症等,导致外耳、和/或中耳结构及功能受损,使声音无法通过正常的“气导”途径进入内耳,则使上述听障人士主要依赖“骨导”听力,表现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而他们的骨导听力存在声音衰减、失真、声源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因此骨导助听器能够弥补以上不足、是更为理想的听力重建设备。但是,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人士与上述传导性、混合性耳聋不同,需通过人工耳蜗重建听力。目前常见的植入式骨导助听设备包括人工中耳振动声桥 (vibrant sound bridge, VSB)、骨锚式助听器 (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s, BAHA)、骨桥 (bonebridge)等。骨桥因其独有优势,是针对传导性、混合性耳聋的听障人士重建自然听力的成功方案。



/




 骨桥(左)及其植入后示意图(右)[7]



     骨桥是一种主动经皮植入式骨导助听器,包括内置的植入体及外置的音频处理器两部分,工作原理主要由音频处理器接收声音信号后,通过磁电感应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使植入体产生主动振动,振动传递到颅骨,绕过外耳道和中耳部分,直接作用于内耳从而实现听力重建[1, 2]。其主要适应证为:听力测试显示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者,常见于外耳道闭锁(伴或不伴有外、中耳畸形)、鼓室硬化症、耳硬化症、鼻咽癌放疗后中耳炎、中耳炎术后听力恢复不佳等,患耳在500Hz、1KHz、2KHz和4KHz的骨导听力阈值均不超过45dB HL;对于突发性耳聋、听神经瘤等导致单侧极重度感音经性耳聋,对侧耳在所有频率上的气导阈值均不超过20dB HL;无蜗后或者中枢听觉障碍者。



/



骨桥植入手术:植入体放置及固定[8]



     骨桥已在临床应用十余年,其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及长期稳定的听力学改善得到了多项研究证实。医师只要依照模具尺寸在颅骨合适位置磨取骨槽后让植入体嵌入并固定,即可将植入体埋藏于皮瓣下并完成手术,耗时少、创伤小,甚至可以局麻下完成。从治疗效果方面看,患者的言语识别率的改善会随时间推移有明显提升[3, 4]。并且,它与其他骨传导设备相比在听力学治疗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皮肤并发症更少[5]。因为骨桥的外部设备和植入部分的连接不需要类似铆钉式结构直接穿过皮肤,而是通过磁吸形式将外部设备与植入部分跨皮肤间接相连,所以连接处的皮肤感染及损伤等问题很少发生,也减轻了护理负担。并且,骨桥不需要耗费过长时间等待植入部分产生骨结合 (osseointegration),所以术后可以更早激活其功能使患者尽快实现听力恢复。而且其佩戴舒适、安全、隐蔽、美观。骨桥的缺点和局限性比较少,比如低频增益较差、影响磁共振检查。



/



     外、中耳畸形患者多数表现为传导性或者混合性听力减退,因此以骨桥为代表的植入式人工听觉技术逐渐成为了小耳畸形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耳再造与听觉植入手术联合治疗小耳畸形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2023年4月,我院整形科团队首次开展了国内第二代骨桥植入与全耳郭再造二期立耳联合手术,成功为两位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植入了最新的第二代骨桥,实现了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美学修复与功能重建的联合治疗目标[6]。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我们